明朝行政區劃

明朝在建国之初仍然沿用元代的行省制,直至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省,一级行政区“参以宋朝之典”[1],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民政、监察、军事。明中后期三司权力逐渐被巡撫制度接掌,巡撫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明成祖时期(1402年—1424年)明朝行政区划,此後除奴兒干都司安南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外為明朝的固定疆域。

概述

编辑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描绘的明成祖时期(1402年—1424年)的明朝最大疆域,包括羁縻地东北地区(包括外东北)、新疆哈密青藏地区和短暂统治的安南地。
哈佛大学出版的地圖對明朝永乐年间疆域的描繪

洪武初年,全国广设军事卫所,并设立都卫统领一方卫所,直至洪武八年(1375年)将都卫改为都指挥使司,俗称都司,管理辖下诸卫所的军政,上受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节制。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改立承宣布政使司,俗称布政司或藩司,管理地方民政,與中央六部直接聯繫。另外還有負責監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俗称按察司或臬司,聽命于刑部,管理司法监察。

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合称三司,终明一代始终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关,前后设立过十四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北平(永乐以后废除,改为北直隶[註 1])。再加上以应天府为核心的直隶地方(永乐以后改称南直隶[註 2]),共计十五个一级行政区,俗称“两京十三省”。

永乐四年(1406年)明军推翻越南胡朝,在其故地设立交趾三司,但越南军民从未停止反抗,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明军在蓝山起义中大败而逃,越南后黎朝建立,交趾三司就此废除。

明朝的民政区划主要有布政司、府、州、县等种类。其中州的层级不定,分为与府平级的直隶州和府下辖的散州两类,但都可以辖县,因此县的层级也不定,“布政司—府—县”和“布政司—府—州—县”两种结构兼有。然而,不仅辖州的府可以有不属于任何州的直辖县(如顺天府发展自蓟县大兴县),辖县的州亦可以有不属于任何县的直辖地区,如顺天府蓟州原属渔阳县州城一带。即总体结构“(布政司)—(府)—(州)—(县)”中州和县不得同时缺失(府不得作为基层行政区划),而当州缺失时府不得缺失(县不得作为不考虑布政司的顶层行政区划)。

布政司和按察司都有权派遣副使巡查境内府州,布政司派遣者常称分守某某道、按察司派遣者常称分巡某某道,另有兵备道、提学道、清军道、粮储道等各种名义,皆无定制,所以一般不视为行政区划。

明朝的军政区划主要有都司、卫、所等种类。终明一代都司级机构共有23个,除了13个与布政司配套的都司,还有3个独立都司(万全都司大宁都司辽东都司)、5个行都司(陕西行都司四川行都司湖广行都司福建行都司山西行都司)、2个留守司(中都留守司兴都留守司)。都司之下有卫、千户所、百户所等,大多拥有独立的堡垒城寨,并驻扎军户,以屯田、戍边为业。卫所分布集中在北方边疆、东部海疆、西南苗疆三大区域。

另外还有一些羁縻性质的都司卫所,如东北方的奴儿干都司、西南方的乌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国际上对明朝是否实际统治了西藏存在较大的争议,請參詳明朝與吐蕃關係史)、西北方不设都司的关西八卫(哈密卫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赤斤蒙古卫沙州卫罕东卫罕东左卫)等。

南明时期,延平郡王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二县,另设澎湖安抚司,号为“东都”,后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并于承天府之上再设东宁总制府

巡抚制度

编辑

明朝实行一省分置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不过在实际使用中体现出一定的不便。所以到宣德以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基本成为各省常制,凌驾于“三司”之上成为一省甚至跨省的最高长官。还有同时兼任巡抚与总督的情况,称督抚。此外,还有以监察御史巡按,任监察之职。

其中,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巡抚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抚辖两布政使地,如正统年间的山西河南巡抚。有的一省一巡抚。有的一省几巡抚。如北直隶有顺天巡抚(驻今遵化市)、保定巡抚(驻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宣府巡抚(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领山西大同府)三巡抚;南直隶有两巡抚:应天巡抚(驻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府,今江苏淮安楚州)。有的在几省交界处设置一巡抚,如南赣韶汀巡抚就越江西、广东、福建三省。

巡抚制度在明朝是约定俗成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历史学界甚至仍有对于其起源和发展等有一些争议,不过这一制度在之后的清朝被正式保留并大大发展,成为标准建制。

级别与职官

编辑

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名,从二品,掌管一「省」政务,其下辅官有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无定员)等。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一名,正三品,其下有副使,掌管一「省」“刑名按劾”,包括司法、监察等多重职能,逢重大事宜可以交三司会议,或上报巡抚、巡按。各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其下有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辅官,掌管一省军务、屯田、刑狱等。三司品级排名上,都司为最高,其次布司,最下按司,按此排序于朝廷表笺。

「省」以下的各府设知府一名,正四品,辅官有同知通判等,掌一府政务,包括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府以粮收入分为三等,糧廿萬以上為上府,廿萬石以下為中府,十萬石以下為下府,原来知府品秩因府的等级而不同,不过后来统一。宣德三年(1428年)放弃交阯布政司后,明朝共有府153个。府以下設縣、散州、府廳[2]

各州设知州一名,从五品,辅官有同知、判官等。凡「省」下的直属州,其地位相当于府,而府下的属州,则视为府下的属县,不过州官的品秩并无区别。明朝直隶州、属州合计共234个。

府、州下有县,各县设知县一名,正七品,辅官有县丞主簿等。县也按粮食收入分为三等,糧十萬石以下為上縣,六萬石以下為中縣,三萬石以下為下縣,原来县官品秩各有不同,后统一。明朝共有1171个县。

各地的军民府、土州、土县等建制,仿照普通的府、州、县。

省州府列表

编辑

南直隶

编辑
南直隶府州列表
府/直隶州倚郭属州属县
南京应天府上元县

江宁县

上元、江宁、六合、江浦、句容、溧水、溧阳、高淳
中都凤阳府凤阳县凤阳、临淮、怀远、定远、五河、虹县
寿州霍丘、蒙城
泗州盱眙、天长
宿州灵璧
颍州颍上、太和
亳州
淮安府山阳县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
海州赣榆
邳州宿迁、睢宁
扬州府江都县江都、仪真、泰兴
高邮州宝应、兴化
泰州如皋
通州海门
苏州府吴县

长洲县

吴县、长洲、吴江、昆山、常熟、嘉定
太仓州崇明
松江府华亭县华亭、上海、青浦
常州府武进县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
镇江府丹徒县丹徒、丹阳、金坛
庐州府合肥县合肥、舒城、庐江
无为州巢县
六安州霍山、英山
安庆府怀宁县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
太平府当涂县当涂、芜湖、繁昌
池州府贵池县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
宁国府宣城县宣城、南陵、泾县、宁国、旌德、太平
徽州府歙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
徐州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
滁州全椒、来安
和州含山
广德州建平

北直隶

编辑
北直隶府州列表
府/州/司倚郭属州属县/卫所
京师顺天府大兴县

宛平县

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
通州三河、武清、漷县、宝坻
霸州文安、大城、保定
涿州房山
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
蓟州玉田、丰润、遵化、平谷
保定府清苑县清苑、满城、安肃、定兴、新城、雄县、容城、唐县、庆都、博野、蠡县、完县
祁州深泽、束鹿
安州高阳、新安
易州涞水
河间府河间县河间、献县、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县、兴济、静海、宁津
景州吴桥、东光、故城
沧州南皮、盐山、庆云
真定府真定县真定、井径、获鹿、元氏、灵寿、藁城、栾城、无极、平山、阜平、行唐
定州新乐、曲阳
冀州南宫、新河、枣强、武邑
晋州安平、饶阳、武强
赵州柏乡、隆平、高邑、临城、赞皇、宁晋
深州衡水
顺德府邢台县邢台、沙河、南和、任县、内丘、唐山、平乡、巨鹿、广宗
广平府永年县永年、邯郸、肥乡、广平、成安、鸡泽、曲周、威县、清河
大名府元城县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内黄、浚县、滑县
开州长垣、东明
永平府卢龙县卢龙、迁安、抚宁、昌黎
滦州乐亭
延庆州永宁
保安州
万全都司宣府三卫宣府左卫、宣府右卫、宣府前卫、万全左卫、万全右卫、怀安卫、保安右卫、怀来卫、延庆右卫、开平卫、龙门卫、兴和所、龙门所
北平行都司大宁卫大宁卫、新城卫、富峪卫、会州卫、榆木卫、全宁卫、营州左屯卫、营州右屯卫、营州中屯卫、营州后屯卫、兴州左屯卫、兴州右屯卫、兴州中屯卫、兴州前屯卫、兴州后屯卫、开平卫、开平左屯卫、开平右屯卫、开平中屯卫、开平前屯卫、开平后屯卫、兴和所、宽河所、宜兴所
山东府州列表
府/州/司倚郭属州属县/卫所
济南府历城县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肥城、青城、陵县
泰安州新泰、莱芜
德州德平、平原
武定州阳信、海丰、乐陵、商河
滨州利津、沾化、蒲台
兖州府滋阳县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泗水、滕县、峄县、金乡、鱼台、单县、城武
济宁州嘉祥、巨野、郓城
东平州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
曹州曹县、定陶
沂州郯城、费县
东昌府聊城县聊城、堂邑、博平、茌平、莘县、清平、冠县
临清州丘县、馆陶
高唐州恩县、夏津、武城
濮州范县、观城、朝城
青州府益都县益都、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长乐、临朐、安丘、诸城、蒙阴
莒州沂水、日照
莱州府掖县掖县
平度州潍县、昌邑
胶州高密、即墨
登州府蓬莱县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
宁海州文登
辽东都司定辽五卫定辽中卫、定辽左卫、定辽前卫、定辽后卫、定辽右卫、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广宁卫、广宁中卫、广宁左卫、广宁右卫、广宁前卫、广宁后卫、义州卫、广宁后屯卫、广宁中屯卫、广宁左屯卫、广宁右屯卫、广宁前屯卫、宁远卫、沈阳中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沈阳中屯卫、铁岭卫、三万卫、辽海卫
自在州
安乐州

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山西府州列表
府/州/司倚郭属州属县/卫所
太原府阳曲县阳曲、太原、榆次、太古、祁县、徐沟、清源、交城、文水、寿阳、孟县、静乐、河曲
平定州
忻州定襄
代州五台、繁峙、崞县
岢岚州岚县、兴县
保德州
平阳府临汾县临汾、襄陵、洪洞、浮山、赵城、太平、岳阳、曲沃、翼城、汾西、蒲县、灵石
蒲州临晋、荥河、猗氏、万泉、河津
解州安邑、夏县、闻喜、平陆、芮城
绛州稷山、垣曲
霍州
吉州乡宁
隰州大宁、永和
汾州府汾阳县汾阳、教义、平遥、介休、石楼、临县
永宁州宁乡
潞安府长治县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黎城、平顺
大同府大同县大同、怀仁
浑源州
应州山阴
朔州马邑
蔚州广灵、广昌、灵丘
泽州高平、阳城、陵川、沁水
沁州沁源、武乡
辽州榆社、和顺
山西行都司大同五卫大同前卫、大同后卫、大同中卫、大同左卫、大同右卫、镇朔卫、定边卫、阳和卫、天成卫、威远卫、平虏卫、云川卫、玉林卫、镇虏卫、高山卫、宣德卫、东胜卫、井坪所

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河南府州列表
府/直隶州倚郭属州属县
开封府祥符县祥符、陈留、杞县、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中牟、阳武、原武、封丘、延津、兰阳、仪封、新郑
陈州商水、西华、相城、沈丘
许州临颍、襄城、郾城、长葛
禹州密县
郑州荥阳、荥泽、河阴、汜水
河南府洛阳县洛阳、偃师、巩县、孟津、宜阳、永宁、新安、渑池、登封、嵩县、卢氏
陕州灵宝、阌乡
归德府商丘县商丘、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
睢州考城、柘城
汝宁府汝阳县汝阳、真阳、上蔡、新蔡、西平、确山、遂平
信阳州罗山
光州光山、固始、息县、商城
南阳府南阳县南阳、镇平、唐县、泌阳、桐柏、南召
邓州内乡、新野、淅川
裕州舞阳、叶县
怀庆府河内县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县、温县
卫辉府汲县卫辉、汲县、胙城、新乡、获嘉、辉县
彰德府安阳县安阳、临漳、汤阴、林县
磁州武安、涉县
汝州鲁山、郏县、宝丰、伊阳

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陕西府州列表
府/州/司倚郭属州属县/卫所
西安府长安县

咸宁县

长安、咸宁、咸阳、泾阳、兴平、临潼、渭南、蓝田、鄠县、盩厔、高陵、富平、三原、醴泉
华州华阴、蒲城
商州商南、雒南、山阳、镇安
同州朝邑、郃阳、韩城、澄城、白水
耀州同官
乾州武功、永寿
邠州淳化、三水、长武
凤翔府凤翔县凤翔、岐山、宝鸡、扶凤、郿县、麟游、汧阳
陇州
汉中府南郑县南郑、褒城、城固、洋县、西乡、凤县、沔县
宁羌州略阳
延安府肤施县肤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青涧
鄜州洛川、中部、宜君
绥德州米脂
葭州吴堡、神木、府谷
庆阳府安化县安化、合水、环县、真宁
宁州
平凉府平凉县平凉、崇信、华亭、镇原、隆德
泾州灵台
静宁州庄浪
固原州
巩昌府陇西县陇西、安定、会宁、通渭、漳县、宁远、伏羌、西和、成县
秦州秦安、清水、礼县
阶州文县
徽州两当
临洮府狄道县狄道、渭源
兰州金县
河州
灵州
兴安州平利、石泉、洵阳、汉阴、白河、紫阳
洮州卫、岷州卫、榆林卫、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后屯卫、宁夏中卫、靖虏卫、西固城所、灵州所、兴武所、韦州所、平虏所
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甘州左卫、甘州右卫、甘州中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肃州卫、山丹卫、永昌卫、凉州卫、镇番卫、庄浪卫、西宁卫、沙州卫、碾伯所、镇夷所、古浪所、高台所

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四川府州列表
府/直隶州倚郭属州属县
成都府成都16
简州1
崇庆州1
汉州3
绵州2
茂州1
威州1
保宁府阆中县5
剑州1
巴州2
顺庆府南充县2
蓬州2
广安州4
夔州府奉节县10
达州2
重庆府巴县11
合州2
忠州2
涪州2
遵义军民府遵义县2
真安州2
叙州府宜宾县7
高州2
龙安府平武县3
马湖府屏山县1
镇雄府
乌蒙军民府
乌撒军民府
东川军民府
潼川州7
眉州3
邛州2
嘉定州6
泸州3
雅州3

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江西府州列表
府/直隶州倚郭属州属县
南昌府南昌县7
宁州
瑞州府高安县3
九江府德化县5
南康府星子县4
饶州府鄱阳县7
广信府上饶县7
建昌府南城县5
抚州府临川县6
吉安府庐陵县9
临江府清江县4
袁州府宜春县4
赣州府赣县12
南安府大庾县4

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湖广府州列表
府/直隶州倚郭属州属县
武昌府江夏县7
兴国州2
汉阳府汉阳县2
黄州府黄冈县6
蕲州2
承天府钟祥县3
荆门州1
沔阳州1
德安府安陆县4
随州1
岳州府巴陵县4
澧州3
荆州府江陵县6
夷陵州3
归州2
襄阳府襄阳县6
均州
郧阳府郧县6
长沙府长沙县11
茶陵州
常德府武陵县4
衡州府衡阳县6
桂阳州3
永州府零陵县3
道州4
宝庆府邵阳县3
武冈州1
辰州府沅陵县4
沅州2
郴州5
靖州4

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浙江府州列表
府/直隶州倚郭属州属县
杭州府钱塘县9
严州府建德县6
嘉兴府嘉兴县7
湖州府乌程县5
安吉州1
绍兴府山阴县8
宁波府鄞县5
台州府临海县6
金华府金华县8
衢州府西安县5
处州府丽水县10
温州府永嘉县5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福建府州列表
府/直隶州倚郭属州属县
福州府闽县9
兴化府莆田县2
建宁府建安县8
延平府南平县7
汀州府长汀县8
邵武府邵武县4
泉州府晋江县7
漳州府龙溪县10
福宁州2

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广东府州列表
府/直隶州倚郭属州属县
广州府南海县13
连州2
肇庆府高要县9
德庆州2
韶州府曲江县6
南雄府保昌县2
惠州府归善县8
连平州2
潮州府海阳县11
高州府茂名县3
化州2
雷州府海康县3
廉州府合浦县1
钦州2
琼州府琼山县7
儋州1
万州1
崖州1
罗定州2

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广西府州列表
府/直隶州倚郭属州属县
桂林府临桂县4
全州1
永宁州2
平乐府平乐县7
永安州
梧州府苍梧县5
郁林州4
浔州府桂平县3
柳州府马平县7
象州1
宾州2
庆远府宜山县3
河池州2
南丹州
东兰州
那地州
南宁府宣化县2
横州1
新宁州
上思州
归德州
果化州
忠州
下雷州
思恩军民府2
奉议州
上映州
太平府崇善县3
左州
养利州
永康州
上石西州
太平州
思城州
安平州
万承州
全茗州
镇远州
茗盈州
龙英州
结安州
结伦州
都结州
上下冻州
思明州
思明府下石西州
西平州
禄州
镇安府
田州
归顺州
泗城州
向武州
都康州
龙州
江州1
思陵州
凭祥州

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云南府州列表
府/直隶州倚郭属州属县
云南府昆明县4
晋宁州2
安宁州1
昆阳州2
嵩明州
曲靖府南宁县2
沾益州
陆凉州
马龙州
罗平州
尋甸府
临安府通海县、河西县、嶍峨县、蒙自县、新平县
建水州
石屏州
阿迷州
宁州
新化州
宁远州
澂江府河阳县3
新兴州
路南州
广西府师宗州
弥勒州
维摩州
广南府富州
元江军民府奉化州
恭顺州
楚雄府楚雄县5
南安州
镇南州
姚安军民府姚州1
姚州
武定府和曲州1
和曲州
禄劝州
景东府
镇沅府
大理府太和县1
赵州1
邓川州1
宾川州
云龙州
鹤庆军民府剑川州
顺州
丽江军民府通安州通安州
宝山州
兰州
巨津州
永宁府
北胜州
永昌军民府保山县2
腾越州
蒙化府
顺宁府
云州
孟定御夷府
孟艮御夷府
威远御夷州
镇康御夷州
广邑州

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贵州府州列表
府/直隶州倚郭属州属县
贵阳军民府新贵县2
开州
广顺州
定番州
安顺军民府镇宁州
永宁州
普安州
都匀府1
麻哈州
独山州
平越军民府黄平州3
黎平府1
思南府安化县3
思州府
镇远府镇远县2
铜仁府铜仁县1
石阡府1

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本圖表內容,依據《明實錄·太宗實錄》卷六十八永樂五年六月癸未條製成。[3]其後,各地的建置情況陸續有所改動。

交趾府州列表
屬州屬縣
交州府
*設醫學僧綱司、瀘江馹、豐盈庫、永豐倉、稅課司
*在瀘江設遞運司
東關(本府親領)
慈廉(本府親領)
*在兵神設河泊所
*在婆加設巡檢司
威蠻州(原稱國威州)山定(原稱山明)
*設稅課局
*在山定設河泊所
清威
*設稅課局
*在清威設河泊所
應平(原稱應天)
*設稅課局
*在三議河設巡檢司
大堂
*設稅課局
*在江潭設河泊所
*在三江口、場津橋設巡檢司
福安州(原稱上福州)
*設稅課局
保福(原稱上福)
*在保福設馬馹
芙蒥
清潭(原稱龍潭)
三帶州
*設稅課局
扶隆
*在江口鎮設巡檢司
安郎
扶寧
*設稅課局
*在園山鎮設巡檢司
安樂
立石
*在車朗鎮設巡檢司
元郎
慈廉州
*設稅課局
*在上古設河泊所
丹山(原稱丹陽)
*在喝江口設巡檢司
石室
*設僧會司
利仁州
*設稅課局
*在養頑設河泊所
清廉
*在涇蜍設巡檢司
*在姜橋設馬馹
平陸
*在寧江設巡檢司
*在永安設馬馹
古榜
*在泡橋、永江口設巡檢司
古者
古禮
利仁
北江府
*設稅課司
*在連接三帶州的長江設河泊所
超類(本府親領)
嘉林(本府親領)
*設儒學
*在嘉林設馬馹
嘉林州
*設稅課局
安定
細江
*設稅課局
善才
*設稅課局
武寧州
*設稅課局
仙遊
武寧
*設稅課局
*在市橋設馬馹
*在市橋設遞運司
東岸
*設稅課局
慈山
安豐
北江州
*設稅課局
新福
善誓(原稱佛誓)
安越
諒江府
*設稅課司
清遠(本府親領;原稱龍眼)
*在設翁羅河泊所
古勇(本府親領)
*設稅課局
*在粉池設河泊所
鳳山(本府親領)
那岸(本府親領)
陸那(本府親領)
諒江州清安(原稱安世)
*設稅課局
安寧
古隴
保祿
*在下昌設稅課局
*在芹站設馬馹
*在芹站、雞陵設遞運司
南策州青林
*設稅課局
*在平灘、江口設巡檢司
至靈
*設稅課局
*在古法渡設巡檢司
平河
*設稅課局
*在凍美設河泊所
*在多魚海口、堆海口、安鋪江口設巡檢司
上洪州唐濠
*在金縷設稅課局
唐安
*在司王設稅課局
*在涇咍設河泊所
多錦
*在麻浪設稅課局
*在阿牢江設巡檢司
三江府
*設豐濟倉
洮江州山圍
*在陳舍設巡檢司
麻溪
*在花原山設巡檢司
清波
夏華
*在蕩灰設巡檢司
宣江州東欄
*在古雷江設巡檢司
西欄
*在軒關設巡檢司
虎岩
*在三岐江口設巡檢司
沱江州隴拔(原稱龍拔)
*在費舍設巡檢司
古農
*在灑舍設巡檢司
建平府(原稱建興府)
*設永盈庫、常豐倉、稅課司
懿安(本府親領)
*在路沛江設巡檢司
安本(本府親領;原稱天本)
平立(本府親領;原稱獨立)
大灣(本府親領)
*在大安海口設巡檢司
望瀛(本府親領)
長安州威遠
安謨
*在安謨、海口設河泊所
*在神投海口設巡檢司
安寧
*在山水江設巡檢司
黎平(原稱黎家)
*在生藥、山江設巡檢司
*在生藥設馬馹
新安府(原稱新興府)峽山(本府親領)
*在峽山設稅課局
太平(本府親領)
*設稅課局
*在嘹江、多閤、涇口設巡檢司
多翼(本府親領)
*設稅課局
*在栗江設巡檢司
河瑰(本府親領)
*設稅課局
*在支隆渡設巡檢司
西關(本府親領)
*設稅課局
*在支來莊設巡檢司
東潮州東潮
*在天廖江、屯山設巡檢司
古費(原稱費家)
*在扶帶社海口設巡檢司
安老
*在古齊場設河泊所
*在老海口、多混海口設巡檢司
水棠
靖安州(原稱安邦州)同安(原稱安邦)
*在同安海口設巡檢司
支封
*在阿躡社設河泊所
*在多俚社海口設巡檢司
安立
安和(原稱安興)
*在小白藤海口設巡檢司
新安
大瀆
萬寧
雲屯
下洪州長津
*設稅課局
*在波了社設巡檢司
四岐
*在四岐社、域箇婁社、安定社設河泊所
*在域箇婁隊、油江隊、祝水隊設巡檢司
同利
*設稅課局
*在多弋設巡檢司
清沔
建昌府俸田(本府親領)
*在俸田設巡檢司
建昌(本府親領)
*在黃江口設巡檢司
布(本府親領)
真利(本府親領)
*在海門設巡檢司
快州仙呂
施化(原稱天施)
東結
*在車栗口設河泊所
*在車栗口設巡檢司
芙蓉
*在河魯口、唐江橋設巡檢司
永涸
奉化府(原稱天長府)美祿(本府親領)
*在寧水口設巡檢司
膠水(本府親領)
*在圓光設河泊所
*在添福海口、膠海口設巡檢司
西真(本府親領)
*在帶江口設巡檢司
順為(本府親領)
*在阿江口、會江口設巡檢司
清化府古藤(本府親領)
古弘(本府親領)
東山(本府親領)
古雷(本府親領)
永寧(本府親領)
安定(本府親領)
梁江(本府親領)
清化州俄樂
細江
安樂
磊江
愛州河中
統寧(原稱統兵)
宋江
支俄
九真州古平(原稱古戰)
結悅
緣覺
農貢
鎮蠻府(原稱龍興府)新化(本府親領;原稱御化)
廷河(本府親領)
古蘭(本府親領)
神溪(本府親領)
諒山府新安(本府親領)
如敖(本府親領)
丹巴(本府親領)
丘溫(本府親領)
*設遞運司
鎮夷(本府親領)
淵(本府親領)
董(本府親領)
七源州水浪
上文州杯蘭
慶遠
下文州
萬崖州
廣源州
上思朗州
下思朗州
新平府福康(本府親領;原稱上福)
衙儀(本府親領)
知見(本府親領)
政平州(原稱布政州)政和(原稱布政)
古鄧(原稱鄧有)
從質
南靈州(原稱明靈州)丹裔
左平(原稱左布)
夜度
演州府演州千冬(本府親領)
芙蓉(本府親領)
芙蒥(本府親領)
瓊林(本府親領)
乂安府衙儀(本府親領)
丕祿(本府親領)
古杜(本府親領;原稱杜家)
支羅(本府親領)
直福(本府親領)
土油(本府親領)
偈江(本府親領)
土黃(本府親領)
南靖州(原稱日南州)河黃
磐石
河華
奇羅
驩州石塘
東岸
路平(原稱上路)
沙南
順化府順州巴閬
利調
安仁
化州利逢
士榮(原稱世榮)
乍今
茶偈
思容
蒲苔
蒲浪
直隸布政司太原州富良
司農
武禮
洞喜
永通
宣化
弄石
大慈
安定
感化
太原
宣化州(原稱宣光州)
*設稅課局
*在長江設河泊所
當道
*在蘭社設巡檢司
文安
*在渭隆江口設巡檢司
平原
*在北衢設巡檢司
底江
*在錫山鎮設巡檢司
收物
*在石思鄉設巡檢司
大蠻
*在北果橋設巡檢司
嘉興州
四忙
歸化州安立
文盤
文振
水屋
廣威州麻籠
美良

注釋

编辑
  1. ^ 1376年至1402年为北平布政使司,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后北平布政使司落入燕王手中,建文帝曾短暂在真定府設立平燕布政使司,接替北平布政使司轄區職能;朱棣改元後于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名为顺天府,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即朝廷临时办公所在地),永乐元年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罢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后军都督府;罢北京行部,直隶六部。洪熙初年,仍称“行在”,正统六年十一月罢称“行在”,定为“京师”,府治大兴县(明北京紫禁城所在地)。
  2. ^ 明太祖丙申年七月置江南行中书省。治应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罢行中书省,以应天等府直隶中书省,卫所直隶大都督府。十一年正月改南京为京师。十三年正月己亥罢中书省,以所领直隶六部。癸卯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以所领直隶中军都督府。永乐元年正月仍称南京。南直隶下领二京(南京应天府及中京凤阳府),因此作为省级单位的正式名称,应为“南直隶”,而非“南京”(北直隶同)。另,南直隶府治上元县,是明朝南京宫城所在地,应天巡抚驻地为苏州府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九·洪武十三年春正月癸卯. 
  2. ^ 《清史稿.卷一一六.職官志三》:「初治明制,府廳、州、縣及各衛武學並置學官。」
  3. ^ 《明實錄·太宗實錄》卷六十八,永樂五年六月癸未條,茲參考李國祥主編《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武漢出版社,599-602頁。

来源

编辑
书籍
  • 郭紅、靳潤成:《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 明史
  • 中国历史地图集

参见

编辑
🔥 Top keywords: